美元最近的表现描绘了一幅其价值不断下降的鲜明图景。自6月27日美元指数以106.089开盘以来,美元经历了近6%的惊人贬值,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可以用美元指数来衡量。美元指数是美联储于1973年建立的一种工具,用来衡量美元对一篮子六种主要外币的强弱:欧元、瑞士法郎、日元、加元、英镑和瑞典克朗。
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墨韵文脉——浙江省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的展厅,迎面“涌来”一泓荡漾的西湖之水。那是横亘在中央展厅里巨大的长方形电子屏幕播放的影像,一下子点明了本展的地域性特色——来自浙江,来自西湖。水,是这里的灵魂,明清书画的故事需从西湖岸边讲起。
画西湖,写西湖
说到天下闻名的西湖,中国美术史上有许多名作与之相关。在最宜入画的西湖景致中,当属“西湖十景”,其中的“雷峰夕照”便成为观赏本展的起点。
步入展厅左手起的第一件作品即是从雷峰塔中取来的经卷。此卷《宝箧印经》为残本,印造于北宋开宝乙亥年(975),为吴越国国王钱俶供养雷峰塔之用。1924年9月,雷峰塔倒塌,藏经砖内孔洞中有捻成小卷的《陀罗尼经》被人发现。展厅中看到的这一件在上部裱边处留有近代金石书画的领军人物吴昌硕在八十二岁时的行书题跋,简要叙述了雷峰塔建造的缘由。由吴昌硕担任第一任社长的“西泠印社”原址位于今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社名也由此而来。
展览现场
经卷展柜的旁边是清代画家刘度的《雷峰夕照图》。图中的主角雷峰塔只剩下砖砌的塔心五层,外部包裹的木制建筑荡然无存,按史料所记,这是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侵入杭州时纵火烧毁塔身所致。
明代晚期的杭州人汤焕于1587年所作草书《西湖十景诗卷》,抄录了自作七律十首,仔细品味,不难得出其书写水平实好于诗作的内容。
本次明清书画展,浙江博物馆选送的展品刻意围绕着由浙江籍艺术家创作和表现浙江山水人文的书画作品展开。“吴门画派”之首的沈周,虽为苏州人,但因他画了一幅表现杭州一带景色的山水长卷,得以入选。
根据沈周留下的众多诗词可知,他分别于明成化七年(1471)和二十年(1484)两次游历杭州。此卷自题于成化乙巳年(1485),记录了第二次游历时的感受。《湖山佳趣图卷》长达8.13米,由六纸接成,沈周在卷尾写道:“顷年自杭游回,梦寐未尝不在紫翠间也。”可见西湖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湖山佳趣图卷 沈周 纸本
31.7×813cm 明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另一位苏州画家盛茂烨也常常来往于苏杭之间。他在《溪云初起图》后说画于松陵道中。松陵即苏州的吴江,坐落在江南运河之上,可由此水路通行至嘉兴、杭州。吴门地区的书画家多经由此路往来于苏杭间。沈周的两次杭州之行多半沿此线路。
江浙两省紧邻,春秋时有吴越争霸的历史,在和平时期,两地水脉两通,货物交换便捷,吴人与越人来往频繁。至明代初年,画坛上崛起了以杭州为核心的“浙派”,先期引领了明代文人画的发展,直至清初。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画派”在明中期兴起,打破了“浙派”的垄断,接续者“松江画派”将艺脉迁移到上海地区,最终由南京的“金陵画派”收尾,完成了明清文人画之间的过渡。
在文人画坛之外,也有职业画家的天地。出生于浙江余姚的吕焕成用笔工细文雅,他的山水小景承接了南宋职业画家的山水风格。而杭州人戴进能扛起“浙派”大旗,与其职业画家的功底密不可分。他曾于明宣宗时入职宫廷,因不擅逢迎且为同僚所妒,不久便被排挤出了京城。他倒也不留恋这段有工资可领的生涯,转身回到家乡,致力于文人画的创作。
本展有传为戴进的《春耕图》绢本立轴一件,画上部裱边处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吴湖帆题写的画名。史载戴进喜作山村田野之景。画中一派春光,大柳树下,一农人整理草鞋,水牛卧于一旁;田埂下的稻田中,一农人扶犁驱牛前进;一村童立于溪桥上观望春涧潺潺。
来自宁波的吕纪于明弘治年间入值宫廷,他以工笔重彩花鸟画见长。《锦鸡山茶图》中梅雪相映,花鸟相照,凸显富丽古雅之气。
来自杭州的梁同书在乾隆年间任翰林院侍讲,他善书法。1789年,他应浙江学政朱珪的邀请,将其所撰《西湖六一泉三堂祠记》以楷体抄写,以备刻碑。六一泉位于西湖孤山南麓,为纪念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得名。梁同书善作碑文志铭,此作得颜真卿之丰腴、柳公权之骨劲。
江苏太仓人王原祁携《仿黄公望富春图》登场。这幅画不仅与浙江,更是与杭州有渊源。元代山水大师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以今杭州西面流经富阳市的宽阔平整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的“桐庐江”为主要描摹对象。黄公望的画风,在明清两代跟随者众多,尤以清初“四王”最为推崇。
仿黄公望图轴 王原祁 纸本
100.6×51.8cm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创作此件山水时47岁。从画面结构和用笔看,无不学自黄公望。细看题跋,画家还记述了一段友情。他与少年时代的友人同在朝廷为官,怎奈天各一方,难得相见。1688年的冬初,两个朋友有了同赴杭州出差的机会,一起住进了昭庆寺。该寺位于宝石山东麓,南傍西湖。昭庆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五代时期,为吴越王钱元瓘所建,历千年不倒,但在民国时期遭遇一场大火随之焚毁。当年的王原祁利用公务之余,终于满足了同学由来已久的心愿,画了这幅山水送他。
仿黄公望山水册之一 蓝瑛 纸本
51.9×29.2cm 明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初对黄公望情有独钟者大有人在。“浙派”在杭州的余脉“武林画派”,其首领蓝瑛于黄公望用功甚勤,临仿颇多。此次展出了他的《仿黄公望山水册》中的八开,可见其用笔凝练秀润,设色淡雅明快。蓝瑛之子蓝孟和入室弟子洪都均以黄公望为宗。
清奇古怪
人杰地灵的绍兴,不仅涌现了众多艺术人才,还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的诞生地。1472年出生于余姚的王守仁(号阳明),10岁时随父举家迁至绍兴,专心治学。明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历孝宗、武宗、世宗三朝。他能文能武,曾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提出“心即理”,倡言“知行合一”,后专主“致良知”说,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行书诗卷(局部) 王守仁 纸本
27.6×370cm 明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王守仁留下了不少手迹,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以帖学为根基,深得“二王”精髓。本次展出了两件书法作品,《奉寿西冈罗老先生尊丈》是他为友人罗钦顺之父祝寿而作的七言诗,虽大字劲挺爽利,锋颖峻拔,却失之于张扬,并不耐看。此卷后接裱的另一件即席次韵题画,字体柔和舒展,结构多变化,是一件难得的佳作。王守仁一身正气,从幼年时代起便立下了至高至纯的追求,如一股清流,流淌在艺林。
比王守仁晚两辈的徐渭出生在绍兴城里,是土生土长的山阴人。早年师从王守仁的弟子季本、王畿,研习“心学”。徐渭的才华在书、画、诗、文和戏剧等领域充分展示出来,但是命运捉弄人,他居然八次参加乡试均未得中,以至于心灰意冷,处世越发豪荡不羁。他关心时政,曾先后入幕府,出谋划策。
绘画只是徐渭抒发心绪、舒缓心情的一种手段,在他的绘画题材中,以“墨葡萄”最具代表性。本展恰好来了一幅,与故宫博物院那件同名,可以算作徐渭传世《墨葡萄图》中第一、二名。
墨葡萄图轴 徐渭 纸本
184.8×94cm 明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与故宫那件墨气淋漓的作品不同,浙江博物馆收藏的这一件以枯笔展现老藤为主,辅以墨叶,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倔强,颇能代表徐渭的心境。画幅左侧,从上至下,画家抄录了那首最有名的自作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与故宫藏《墨葡萄图》上的同一首题诗相比,徐渭这一次写得端庄秀拔,反衬出故宫那件在书写时作者应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而这一件情绪正常,落笔控制自如,枯涩的藤蔓穿插有度。
徐渭自称“畸人”,他七十岁生日时作诗说:“桃花大水滨,茅屋老畸人。”徐渭自编了一部年谱也叫《畸谱》。《庄子·大宗师》对“畸人”有定义,与社会格格不入之人,但能顺天道而合自然。按民间说法,这就是奇人。
徐渭的书法奇趣跌宕、激越恣肆,一般人很难欣赏。他的大字行书《待储光羲不至》是唐代王维的一首诗,结字宽博,体势绵延,行笔涩劲,参章草笔意,于顿挫中见肆意。但比较他存现的书法作品,这并不是一幅好字,只是体现他的书法特色。徐渭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他的水墨大写意花卉开创了影响深远的“青藤画派”。
徐渭的字对晚明的书法变革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和傅山被称为“晚明五家”,努力在“二王”所确立的正统书法美学框架下寻求突围。如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种书法的“本色观”与徐渭提倡为文为诗都要表现本真自我的观念一脉相承。这种观念又源自王守仁的“心学”。他倡导的“良知”说,主张独立思考,高扬主体精神。
楷书唐公墓志铭卷(局部) 黄道周 纸本
32×500cm 明 浙江省博物馆藏
“晚明五家”本次来了三家,分别是福建漳浦人黄道周的楷书《唐公墓志铭卷》、浙江上虞人倪元璐的行书诗轴和王铎的《行草书临阁帖卷》。黄道周和王铎的作品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经典的推崇与钻研,所谓没有继承,何以突破。倪元璐这一件已是完全的自家面目,于锋棱四露中寓苍茫,于浓墨渴笔中见雄浑。由此可见,徐渭及“晚明五家”的书风为中国艺术贡献了奇崛中现本真的审美形态。
行书诗轴 倪元璐 绫本
150.5×49.1cm 明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末人陈洪绶作画追求古意。他是浙江诸暨人,此地紧邻绍兴。清兵入浙东,他避难云门寺,削发为僧,一年多后还俗,在杭州一带鬻画为业。陈洪绶的秉性也是孤傲倔强,与徐渭相近,然而在绘画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是不同的艺术追求所致。陈洪绶极为擅长运用线条刻画事物,人物造型夸张奇古。本次展出的《羲之笼鹅图》,绘王羲之以字换鹅的典故。另一幅《三友图》,松竹梅相互穿插,亦奇亦雅。清代杨复吉评价此作“古心古貌,可想见其为人”。
羲之笼鹅图轴 陈洪绶 绢本
103.1×47.7cm 明末清初 浙江省博物馆藏
真正的“怪画风”当属本展中的金农。生于杭州,活跃于乾隆年间的金农晚年寓居扬州,以书画自给,成为“扬州八怪”之一。这里的“怪”指的是别开生面,独辟蹊径,非世人所说的稀奇古怪。这种“怪”须以画背后的学识与见识作为根基。
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诗文书画别具一格,这一切品质恰好聚合在本展中的一套《花卉册页》中。册页共14开,作于1754年,分绘野外桃花、墙头杏花、吹耳松风等,构图之精巧,题款诗作之妙趣横生,实为金农存世作品中所罕见。比如其中一帧上仅画一个矮墩墩的石盆,里面生长着茂盛的菖蒲。画家打趣说,今天是菖蒲的生日,我为蒲郎配上南山石家女,保你们恩恩爱爱,天长地久。
水墨花卉册之一 金农 纸本
23.8×40cm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农的书法也别具特色,笔画规整,墨色如漆,被时人称为“漆书”。这些都体现了金农的金石之好,他追求一种古朴与恒远。他的书法有浓厚的金石气,亦如他的画有金石味道。所以说,金农绘画上的“怪”,得自于金石气熏陶而成的冷逸,来自于从金石气中转化出来的对永恒感的追求。
浙印劲风
对金石气的崇尚,带给古代艺术家对残缺感、漫漶感等的痴迷,“其实就是以绵长的历史为底子,挣脱现实的束缚,让苍古的宇宙,来静听我的故事。”(朱良志语)
吴昌硕作为近现代金石书画的开创者,其画风浓艳热烈,亦不失苍古雄浑之气,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临写石鼓文密切相关。本展同时展示了这位大师的绘画、书法与篆刻作品。
篆书临石鼓文轴 吴昌硕 纸本
83.2×41.9cm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中国文人所追求的古朴奇趣往往从汉魏金石中来,金石中蕴含着斑驳残破之美,由此诞生了文人的篆刻艺术。明代中期的文彭、何震等人开创了文人制印的艺术风尚。
本展集体呈现出“西泠八家”的篆刻实物,使观众得以全面了解从清康熙中期至咸丰长达一个半世纪间出现在浙派印坛的八个重要代表人物。由丁敬肇始,师法者有蒋仁、黄易、奚冈,后续者中以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列入其中,遂成八家。八家取法秦汉,参以隶意,融入钟鼎文,用切刀法刻印,布局善变,或平正工致,或古拙恣肆,或静穆洗练,或古朴雄健,深得“字正、法正、刀正”之篆刻三味,引领了“浙派”篆刻绵延近150年,开启近代篆刻之先河。1904年成立的西泠印社便与“西泠八家”文脉相连。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印 丁敬 石
2.3×1.6cm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浙江是传统江南中的重镇,既有远古河姆渡与良渚文化的辉煌,也有南宋以临安为中心所打造的经济与文化繁荣。如今的浙江如苏轼在《观潮》中所写“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个“潮”字也许恰好点明了浙江文艺古今之特点。
文|王建南
编辑|史祎炒股配资平台有哪些